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是在支持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,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自我累积和加强的效应。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,因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都会影响收入满意度。绝对收入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,纵向相对收入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。而横向相对收入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较为复杂,既有正面影响,也有负面影响。横向相对收入具有相对剥夺感和隧道效应,前者降低收入满意度,而后者提高收入满意度。我国城乡居民由于收入存在显著差异,其社会资本也存在显著差异,其收入满意度也显著不同。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。构建收入满意度的次序逻辑多元统计回归模型,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。结果表明,我国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,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业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。个人绝对收入、横向相对收入和纵向相对收入提高,收入满意度上升。横向相对收入有“相对剥夺感”和“隧道效应”。城镇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最高,农业户籍者较低,蓝印户籍者最低;户籍落户地的城市规模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。个人教育程度、婚姻稳定度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,年龄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,党员身份、宗教信仰提高收入满意度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。构建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多元方差模型,并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。实证结果表明,不仅城乡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别,城市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收入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别。城市居民户籍分为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,两者又分为农业、蓝印和城镇户籍。外地户籍居民受到户籍政策歧视,其收入水平显著低于本地户籍居民,其收入满意度和社会资本也显著较低。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,城市外地户籍居民在工作机会、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受到政策歧视,其收入、教育水平、社会资本和收入满意度显著较低,而城市本地户籍居民的收入、教育水平、社会资本和收入满意度显著较高。我国应促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,取消城市偏向的政策,促进就业机会、教育、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资源的均等化,促进收入分配改革,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,缩小城乡收入差距,提高收入满意度。